中華民國109年10月
最新消息與公告
資訊機房節能更新 新一代校務整合資訊系統進度

本校資訊機房節能更新案,廠商已交付空調機設備,進行機房機櫃內部各單位主機設備調查及相關測試。

配合新一代校務系統第三期驗收與主管會報交辦事項,本中心辦理本校師生第一階段公測事宜,已於9/15與9/22共辦理1場教師與2場學生之教育訓練與公測說明會。
校園門禁系統 資訊教育訓練
配合防疫工作,於9月21日起實施校園實名制登記入校措施,本校師生可直接使用教職員或學生證刷卡入校,無需額外申請,學生持非數位學生證可至教務處與進修推廣處換發,其它長期洽公與本校臨時員工可至計中申請。 10月27日及10月28日辦理2場ODF 開放性文件格式 Libre Office 資訊教育訓練,授課內容包含 Libre Office Writer文書處理軟體及Calc試算表製作操作。
本校對外網路流量分析

本校個人電腦維修統計

電腦專欄
科技新聞
Google推出工作追蹤工具Tables
文/林妍溱| 2020-10-20發表 資料來源:iThome
臉書強調M2M-100模型能直接互譯100種語言,不需透過訓練資料較充裕的英文進行中介轉譯


圖片來源/臉書

臉書昨(19)日宣布將首個不需透過英語、可直接翻譯兩種語言的AI模型M2M-100開源出來。 臉書指出,一般機器翻譯需要為每種語言及每種任務建立一種AI模型,由於英語訓練資料較充裕,因此形成以英語為中心的翻譯模式;碰上要翻譯非英語的兩種語言,例如中文和法文時,大部份機器翻譯採取法文翻成英文,再由英文翻成中文。臉書指出,這種需要以英文為中介的翻譯會導致原意流失或翻譯錯誤,並不適合臉書平臺上160多種語言貼文翻譯的需求。 今天於GitHub釋出的M2M-100是臉書AI多年機器翻譯研究的成果。它是第一個不需仰賴英語直接為100種語言中的2種進行翻譯的單一多語言機器翻譯(multilingual machine translation,MMT)。臉書解釋,該公司利用新的探勘技術取得翻譯資料,並以找來的1000億句子為基礎建立「多對多」的資料集,這個多對多系統也是第一個使用臉書最新PyTorch library Fairscale的系統,形成的資料集包含100種語言、2,200 種翻譯方向(如中文到法語算一種)的75億句子。最後他們使用多種技術來訓練這個具備150億個參數的單一模型。 臉書指出,名為M2M-100的模型可蒐集相關語言資訊,反映更多元化語言及構詞學的面向。臉書聲稱,根據一次BLEU(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,比較機器翻譯和1個以上人工參考翻譯的品質量測)測試下,該模型和傳統雙語翻譯效果一樣好,並比臉書現在以英文為中心的多語言翻譯模型還高出10分。 臉書表示未來計畫以M2M-100來取代現行使用的機器翻譯模型,來提升平臺上的語言翻譯品質,特別是數百萬人使用的弱勢語言。

資訊安全
微軟再修補兩個安全漏洞
文 / 陳曉莉| 2020-10-19發表 資料來源:iThome
基於漏洞牽涉對象屬於Store程式/元件的服務,微軟獨立於上周Patch Tuesday另行發布位於Windows Codecs Library以及Visual Studio Code的漏洞修補


圖片來源/微軟

微軟才在上周的Patch Tuesday(10/13)修補了87個安全漏洞,但周四(10/15)又額外修補了CVE-2020-17022與CVE-2020-17023兩個安全漏洞,雖然被列為重要(Important)等級,但它們皆屬遠端程式攻擊漏洞。 其中的CVE-2020-17022藏匿在Windows的編解碼器函式庫(Codecs Library),會在處理記憶體中物件時被觸發,駭客可藉由一個特製的圖片檔案開採該漏洞。而CVE-2020-17023則是現身於Visual Studio Code中,當駭客成功誘導使用者開啟一個惡意的package.json檔案時,就能以使用者權限執行任意程式。 根據微軟的解釋,這兩個漏洞所牽涉的對象屬於Store程式/元件的服務,因此並未遵循Patch Tuesday的節奏,而是在必要時修補,且若使用者的系統上原本就安裝了這兩個程式/元件,同時啟用了Store程式的自動更新功能,那麼系統也會自動更新它們。。

計中資訊
電腦教室 校園無線網路
 計網中心電腦教室課表  無線網路使用說明
電子郵件 網頁空間
 電子郵件信箱使用說明
 教職員個人網頁空間使用說明
資訊相關規範
 教育部校園網路使用規範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園網路使用規定
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宿舍網路管理要點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電腦使用及管理辦法
  資訊安全小組組織結構圖
計算機與網路中心電子報
電 話:02-6639-6688 分機83404
地 址: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134號
計算機與網路中心 版權所有